媒体艺院

浙江教育报:守艺,更要传艺——浙江多地多校探素非遗人才培养路径

出处:浙江教育报  文字:童抒雯  编辑:管理员  时间:2024-12-10
字体:放大 缩小

在之江大地,一批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璀璨如珠:被誉为“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的越剧,在跨越世纪后依旧曲韵悠扬;龙泉青瓷是全球唯一的陶瓷类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海宁皮影戏在光和影的加持下,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传承至今;绍兴的黄酒历经2000多年,依旧酒香馥郁……

非遗的保护和传承,离不开一群非遗人的坚守和创新。新时代,越来越多的教育人才投身非遗的保护和传承事业,在守正创新的道路上,留下了他们坚实的步伐。

让非遗传承后继有人

每周三下午,59岁的茶灯戏传承人罗金土总会准时出现在遂昌县高坪乡中心小学的茶灯戏社团课上。带着学生练习唱腔,教授表演动作,讲述茶灯戏的前世今生……只要和茶灯戏有关的,罗金土总有满腔的热情,“别看茶灯戏属于民间小调,唱起来可大有讲究”。

茶灯戏作为省级非遗,起源于宋朝,经朝历代后存留至今。罗金土的父亲是茶灯戏非遗传承人之一。他从小就跟着父亲学戏,打好了唱戏的基础。20世纪80年代,罗金土从父辈手中接过传承的接力棒,从走家串户地表演,到进校园开设课程,他一直奔走在传承非遗的道路上。

传承是非遗的生命。随着非遗传承人日渐老去,如何让古老的非遗后继有人成了当下亟待破解的困局。高坪小学校长何华锋认为,让民间老艺人进校园,通过“老传少”的模式延续非遗“火种”,无疑是对文化传承的一次有益尝试,“在师生的口口相传中,传统文化得到了保留和传承”。

无独有偶,在距离遂昌30多公里的松阳,当地传统经典文化松阳高腔也曾面临后继乏人的窘境。作为我省现存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松阳高腔属于国家级非遗,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发展历史,被誉为“戏曲界的活化石”。

民间戏曲的传承如何能在时间的考验下获得专业且长足的发展?专业人才的培养是关键。为此,松阳与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合作开设了松阳高腔班。经过6年的专业学习和培养,15名承袭松阳高腔专业唱腔的戏曲演员即将毕业,他们将成为松阳高腔的新一代传承人。

事实上,除了松阳高腔班,越剧小百花班、浙昆班、绍剧班、温州越剧班……在浙艺职院,类似的“私人定制”班团还有很多。浙艺职院副院长刘秀峰介绍,从2008年起,学校开始探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与各地剧团合作,量身培养了一批与剧团需求相匹配的专业戏曲演员,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登台表演。

经过近20年的探索和实践,浙艺职院在戏曲专业人才培养上已经从越剧延伸到昆剧、绍剧、瓯剧、甬剧、姚剧、松阳高腔等诸多剧种,为多个戏曲院团培养了大批专业艺术人才。此外,该校还通过开设全校性非遗通识公选课、开发“非遗与生活”中英文双语系列教材等,让学生了解非遗、热爱非遗、传播非遗。

非遗保护需要专业力量

目前,我省已有21所高校开设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

今年暑假期间,一群来自浙江师范大学的学生在东阳木雕小镇体验了一场非遗技艺的实践之旅。与非遗的亲密接触,让非遗保护专业学生曾可下定决心,“要让更多人看见这些非遗”。而这也成了她大学4年努力的方向。‌

非遗保护专业是浙师大2023年新增的专业。事实上,将非遗保护专业纳入高等教育学科系统并非新鲜事。早在2021年,教育部就正式把非遗保护专业列入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

德清作为杭嘉湖地区蚕桑的主要产地之一,有着悠久的蚕桑生产历史。当地的蚕桑丝织技艺靠家族成员间手把手的教授得以传承。浙师大非遗保护系副系主任陈映婕已在非遗保护领域深耕10余年。一次,陈映婕在德清调研时发现,当地老百姓虽然对蚕桑有着特殊的感情,但是再悠久的民间传统也会陷入技艺者老去、年轻人不感兴趣的困境。在她的过往经验里,保护非遗不仅需要与时间赛跑,开展抢救保护,也需要有专业的加持,进行科学保护。

新时代、新语境下,如何培养非遗保护的专业人才?对此,陈映婕有着自己的思考,“非遗保护工作者需要承担大量的资源普查、田野调查、文献整理等学术性的工作,非遗保护专业具有鲜明的跨学科属性,涉及民俗学、人类学、艺术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因此,非遗保护专业需要培养的是一批既有跨学科理论基础,又有非遗保护、管理和传播等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绍兴黄酒酿制技艺是第一批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的。过去,绍兴黄酒的酿制技艺几乎是靠酿酒技师口传心授,不仅酿造周期长,而且还依赖老师傅的经验。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黄酒学院首任院长胡普信回忆,传统“师带徒”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行业发展需求,黄酒企业对既有理论知识又具备实践操作能力的酿酒师傅求贤若渴。

高校与企业一拍即合。2010年,浙江工业职院与黄酒企业合作,共同创建了黄酒学院,之后几年间,学院又相继开设了酿酒技术专业、食品营养与检测技术(食品检测检验技术)专业。在“学院派”的加持下,这项古老的非遗酿制技艺获得了传承与发展的新契机。

非遗人才需要融入时代

摆好木桌,备好染缸和布料,黄语欣的一天是从教授印染技艺开始的。今年6月,黄语欣从浙艺职院毕业后,成为德清一家研学基地的研学讲师。“我的授课人群,从幼儿园孩子到高中生。看到这么多人了解和学习印染这项非遗技艺,还是挺有成就感的。”

大学期间,黄语欣就读民族传统技艺专业印染方向。因为专业对口,黄语欣很快适应了研学讲师的工作,并且做到了学以致用。她将印染技艺与现代设计和审美相结合,带着研学团队的成员们一起开发设计更符合当下年轻人审美和品位的产品。

“懂技艺,有创意,会设计。”谈及传统技艺的人才“画像”,浙艺职院民族传统技艺专业教研室主任胡锦霞脱口而出。传统技艺是非遗中的“老演员”,传承老手艺需要“新方子”。胡锦霞介绍,学校以陶瓷工艺、传统印染、木刻版画3个模块为专业建设方向,以“传承+创新”为导向,搭建了以“非遗+设计”为入口的教学体系。在她看来,传统技艺的传承不仅需要“技艺人有工匠精神,还要有创新意识,最重要的是将自己缝合进时代”。

前不久,《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薪火行动方案》出炉,让非遗传承的热潮持续升温。研学讲师、非遗传播人、非遗外译人才……除了技艺传承人的身份,新时代的非遗人才有了更多的职业“画像”,他们用自己独有的方式,让非遗迸发出新的生命张力。

“你知道影偶舞动有什么技巧吗?来看海宁皮影戏经典技艺《舞龙》……”在社交平台上,一则视频讲解让海宁皮影戏走进了更多人的视野。视频的拍摄者刘帆是海宁皮影戏艺术团的一名00后演员。除了日常演出,刘帆会主动用视频记录下海宁皮影戏表演的台前幕后故事,这是他推广海宁皮影戏的方式之一,“我希望通过短视频和演出,让海宁皮影戏能走进更多年轻人的生活”。

独行快,众行远。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加入到传播非遗的队伍中。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师生每年都会利用暑期社会实践的机会,走访杭州、金华、台州等地的乡村,了解当地历史文化,探寻非遗技艺,并用镜头记录。今年暑假期间,浙江财经大学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学院的学生们实地走访了东阳剧院、东风竹编工艺厂、中国木雕博物馆等,深入了解木雕技艺,并积极参与到介绍木雕商品的直播环节,让更多人了解木雕。

微信图片_20241212084036.png


关闭】 【打印
上一篇: 浙江经视:第十四届浙江省高校美术与设计学院院长联盟论坛顺利召开下一篇: